泽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中医疾病病症处方手册绝对是震撼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做什么检查 https://m.39.net/news/a_5655580.html

第六章儿科临床常见疾病辨证

儿童用药剂量至今尚未统一,为方便计算,本书根据医生用药经验,按成人用药量进行折算:如婴儿为成人量的1/4~1/3,2~6岁为成人量的1/3~1/2,6~10岁为成人量的1/2,10岁以上用成人量。

一、新生儿破伤风

脐风俗名“四六风”,即西医的新生儿破伤风,是以阵发性惊厥及苦笑面容为特征,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断脐时处理不当,为秽毒邪气所侵,而致营卫壅滞,气血不运,经脉为邪毒所闭,肝风内动而致惊厥。

注:1.新生儿如有精神躁扰,经常啼哭,吮乳口松时,要注意脐风的可能,此病病情发展迅速,预后险恶,古人认为脐风“最为恶候”,因此发病后,应立即采取中西医结合抢救措施。

2.若大便干结不通,可用牵牛花、大黄等份研末,每日0.3~0.6g,温开水送下,以通便逐秽。

二、新生儿黄疸

胎黄又名“胎疸”,指小儿出生后皮肤面目明显发黄的一种证候,多由母胎中感受湿热之邪所致,临床上分湿热胎黄和寒湿胎黄两种。

①对于胎黄,要区别黄色鲜明还是晦暗,以区别是湿热胎黄还是寒湿胎黄。

②如属于生理性胎黄,黄疸较轻,又无其他症状,可以不予治疗,但如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必须做必要检查,并予以治疗。

③腹胀者,加木香1.5g,槟榔3g;大便干结加酒大黄0.9~1.5g;肝大加茜草4.5g,赤芍4.5g;若黄疸较重,有先天性胆管梗阻可能,用茵陈蒿汤加减方,去茯苓,加牡丹皮4.5g,泽兰3g,另用青黛0.3g,琥珀粉0.3g,明矾0.15g,同研,分2~3次冲服。

三、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因为小儿形气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所以在儿科上感尤为常见。本病是以发热、咳嗽、流涕为主症,中医称为感冒,属于外感病范围。小儿感冒特点:热证居多,且多为夹杂证,尤以夹食为多见。若里热较盛,可以致惊,而引起抽搐。

①小儿上感与成人不同点:单纯表证少,多表现为外感里热,因小儿为纯阳之体,诸邪易化热;另一特点是常多兼夹证,如夹食、夹惊。

②感冒治疗原则主要是解表清热,要根据表邪里热的轻重确定治疗,如出现惊惕抽搐,应加镇惊息风药如菊花、钩藤、僵蚕、珍珠母;高热要用人工牛黄、紫雪退热。

③表邪偏重,用荆芥穂、薄荷、金银花、连翘;里热偏重,用生石膏、黄芩、知母、板蓝根清气泄热。

④中成药一般发热用妙灵丹,热重惊惕痰鸣可用保元丹,停食着凉可用小儿至宝锭、小儿百寿丹,以上丸药以婴幼儿为宜,每服1/2~1丸,日2次。

四、小儿咳喘

咳喘包括西医的急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造成咳喘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不外外感、内伤两大类,在儿科临床,咳喘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大多数是属于外感咳喘范围。

①咳嗽在儿科临床较为常见,主要分为虚实两种性质和外感、痰饮、虚损三种因素。

外感咳嗽,病多新起,除咳喘外,病初起可有发热、恶风寒、脉浮等,后期又可出现壮热烦渴等里热证,其治法,初期以宣肺解表为主,后期以清热泻肺为主。虚证咳喘,多属久病,咳嗽无力,声低息短,身体虚弱,舌淡,脉弱,治法或补益脾肺,或益肾纳气。痰饮咳喘,在小儿以痰郁为多,伏饮较少,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痰多苔腻,咳喘声高,治疗以清化痰热为主。

②外感咳喘,如高热者,可加人工牛黄0.3~0.6g,或紫雪散,浮石9g;伏痰郁肺如有喘重者,加旋覆花9g,赭石15g;气虚甚者,加生黄芪15g。风寒型,治以宣肺散寒为主,咳者以紫苏叶、杏仁、前胡、桔梗等为主,喘者以麻黄、杏仁、细辛为主。

③中成药,外感咳嗽早期可用二母宁嗽丸,儿童清肺口服液;痰多者可用牛黄抱龙丸,清肺化痰丸,止嗽化痰定喘丸。

五、小儿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以发热、咳嗽、气喘为主症,在中医属于外感咳喘范围,本病常由上感发展而来,亦常为肺炎的前趋,故在辨证治疗中与上感和肺炎有密切联系。

咳嗽散:百部15g、贝母15g、葶苈子15g;共研细末,为散剂,适用于气管炎久咳痰多,每服3~6g,每日1~2次。

①牛黄抱龙丸功用为清热镇惊,祛风化痰;主治感冒发热、咳嗽痰多,发惊;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2~5岁小儿。

②琥珀抱龙丸功用、主治、用量同上。

③清肺饮功用为清热利咽,止咳化痰;主治感冒咽痒,咳嗽痰少;每次1丸,每日2次。

④清肺化痰丸功用为清热止咳化痰,主治发热咳嗽痰多,每日2次,每次1丸。

⑤止嗽化痰定喘丸功用清热止咳,化痰平喘,主治发热、咳嗽痰多、气喘,每日2次,每次1丸。

六、小儿肺炎

肺炎以发热咳嗽,喘憋鼻翕为主要表现,与支气管炎相似,均属外感咳喘范围,所不同的是肺炎在临床上“闭肺”现象较为突出,一般病情也较为严重,肺炎是儿科多发病,常常威胁小儿生命。

肺炎主要病理改变是肺气郁闭或者称为“闭肺”,这是因为外有表邪外束,肺气不宣,内有热、痰壅阻于肺,而食滞也可化热生痰,上犯于肺,这样内外合邪,互有因果,造成肺气郁闭,引起发热、咳嗽、喘憋等症状。

如上所述,肺炎属于外感病范畴,所以它的演变是按外感病的规律发展,随着肺炎病情的发展,可以出现卫、气、营、血的变化,一般邪在卫气,病重的可以出现营血症状。

七、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症状以腹泻为主,其中包括单纯性消化不良,中毒性消化不良,迁延性消化不良和秋季腹泻,是小儿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中医统称为泄泻。

①时疫止泻丸祛暑健胃止痛,主治中暑受寒呕吐泄泻,每次3~5粒,日2次。

②小儿至宝锭散风清热化滞,每次1丸,日2次。

③少儿广朴止泻口服液每次10ml,日2次。

④肥儿粉主治停食停乳,伤食泄泻,1.5~3g/日,日2次。

⑤启脾丸主治久泻不止,脾虚胃弱每次1丸,日2次。

八、厌食症

厌食症是以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要症状而言,引起厌食的原因较多。

“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引起厌食的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脾胃功能失调的常见原因如下。

①积滞:小儿脏腑娇嫩,再加上饮食不知饥饱,极易伤及脾胃,造成积滞,又小儿不懂卫生,饮食不洁,易感染虫症,食积和虫积均能阻碍中焦运化,故出现厌食。

②脾湿:如小儿素体湿盛,或遇暑季,暑湿偏盛,湿邪内侵,脾被湿困,运化失健。或先天不足,脾虚胃弱。

九、肠寄生虫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肠寄生虫,北方常见的包括蛔虫、绦虫、蛲虫等,这些病儿童比较普遍,肠寄生虫对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消化系统紊乱到积滞形成,从消耗营养到致成疳证,从虫积腹痛到肠道梗阻。

十、小儿肾炎

小儿肾炎包括急性肾炎,迁延性肾炎以及慢性肾炎。中医无肾炎之说,根据所出现的症状,它包括在“水肿”、“淋病”、“尿血”、“虚损”等之中,肾炎病程较长,症状较为复杂,早期多属实属热,晚期多属虚属寒,有时寒热虚实错综出现,临证必须很好辨证,“肾炎”从中医辨证并不限于肾,而且“肾多虚证”,“肾炎”早期多属实热证,发病乃由感受外邪,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风遏水阻,溢于肌肤,发为水肿,如湿热蕴结膀胱,灼伤血络则尿血。血热动肝,气血上冲,则血压升高,若三焦决渎不利,水气凌心,可致咳喘动悸,或气化失职,尿少尿闭,高度水肿。

1.急性肾炎

2.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3.迁延性肾炎与慢性肾炎

如果急性肾炎不愈,则转变为迁延性肾炎和慢性肾炎,迁延性肾炎和慢性肾炎主要为脾肾不足。但肾炎到这两个阶段,临床表现往往较复杂。为了方便起见,归纳为以下四个类型。①脾气不足,肾虚不固。④气血两虚,肾功能低下,伴有严重贫血。

十一、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是以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胆固醇血症及低蛋白血症为特征。它可以是原发性的,或者是慢性肾炎的表现形式之一,即慢性肾炎肾病期。对于肾病综合征,主要按治“水肿病”的规律来治疗。

固肾丸

生地黄9g,五味子6g,山药15g,当归9g,白术6g,茯苓9g,女贞子9g,墨旱莲15g,菟丝子9g,白茅根9g,赤小豆15g。

研细末,制蜜丸,6g/丸,一日2次,每次1丸。

适应证:肾炎恢复期。

益肾丸

生黄芪18g,生牡蛎12g,熟地黄18g,肉苁蓉18g,泽泻12g,鹿角霜9g,茯苓12g,山茱萸9g。

研细末,制丸,每丸6g,一日2次,每次1丸。

适应证:肾炎迁延不愈或慢性肾炎。

补肾益气丸

党参9g,生黄芪9g,当归9g,白术9g,茯苓9g,陈皮6g,生地黄9g,山药9g,菟丝子9g,金樱子9g,鸡内金9g,炒麦芽9g。

研细末,制蜜丸,每丸6g,一日2次,每次1丸。

适应证:慢性肾炎或肾病偏气虚有水肿。

十二、小儿遗尿症

小儿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临床可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两种,前者是指持续或持久的遗尿,其间控制排尿的时期从未超过一年;后者是指小儿控制排尿至少1年,但继后又出现遗尿。小儿遗尿症大多数属于功能性的,其症状与白天疲劳程度、家庭环境、对新环境的适应性等因素有关。合理安排小儿饮水和训练小儿排尿对遗尿症患儿来说十分重要。中医认为肾气不足、脾肺气虚、肝经湿热、心肾不交可致下元不固而致遗尿。

十三、麻疹

麻疹是小儿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发热3~4天后,头面、身上出现红色疹点,稍隆起皮肤,扪之碍手,状如麻粒,故名麻疹,本病是由于疹毒内伏,复感时行疫邪所致。

十四、风疹

风疹又称风痧,是一种症状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乳幼儿,由于风热时邪,发于肌表所致。初起类似感冒,发热1~2天在全身出现淡红色疹点并有痒感。

十五、水痘

水痘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以发热、身上起疱疹为特征,因疱疹清亮如水而得名,主要是由内蕴湿毒,外感时行疫邪而发病。

水痘的治疗原则,早期也应宣透,但是,对于水痘不宜透达太过,应在清热解毒利湿的基础上轻清宣透,常用桑叶、菊花、芦根等药。防风、升麻、柴胡、荆芥穗、西河柳等,不宜使用,如发热较高,可加用人工牛黄0.3~0.6g。

十六、猩红热

猩红热,中医称为“喉痧”或“烂喉丹疹”,是以发热,咽喉红肿起腐,扁桃体红肿,全身起细小密集猩红色皮疹为特点,一般发热两天全身起红疹,由温毒之邪所致,现在已明确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发病,可以继发风湿病、肾炎。

①猩红热是由温毒引起,热象较重,尤以营分热盛为突出,后期常明显伤阴。故治疗原则以清营解毒为主,早期佐以宣透,后期重用滋阴生津。

②若邪热过盛,营血热炽,舌质深绛,丹痧呈出血性,或疹色紫暗,甚则神昏惊厥者,加大青叶15g,玄参15g,赤芍9g,水牛角4.5g,人工牛黄0.9g;咽喉肿烂者,加山豆根9g,蒲公英15g;大便干者,加生大黄3~6g。

十七、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以发热、两腮肿胀疼痛为主要特点。本病是温毒所引起,温毒由口、鼻侵入,壅阻少阳阳明之路,气血受阻,经脉不通,故腮部肿胀疼痛,若温毒炽盛,内陷厥阴,也可出现神昏、惊厥等症,若毒邪循肝经下迫,可出现睾丸肿胀疼痛等症。

本病轻重不一,轻者不发热,腮肿很轻,患儿精神如常,重者可见高热、烦躁、谵语,可加生石膏18g,知母6g;若发热较高,可加人工牛黄0.6~0.9g冲服;便秘者,可加生大黄3g;呕吐者,加藿香9g,竹茹6g;睾丸肿痛者,加龙胆4.5g,川楝子9g。

中成药可用化毒丸,每服1~2丸,一日两次。

十八、痢疾

痢疾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为主症。少数急性痢疾可有高热、惊厥、昏迷等危象,称为疫毒痢,必须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本病主要由于外感暑湿,内伤生冷积滞而致。痢久失治,则可伤脾,最后伤肾,以致脾肾两虚。

痢疾的辨证,要分清虚实,暴痢多实,久痢多虚,痢疾初起,可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下痢尚轻,治以解表清利双解,若表证已除,表邪入里,内侵肠胃,下利后重,以清热燥湿、理气导滞为主,久痢,首先伤脾,继而伤肾,而后出现脾肾两虚的症状,治疗以温补脾肾,固涩大肠为主。

湿热壅遏型中若见腹胀,里急后重,严重者,加生大黄1.5~4.5g,炒枳壳4.5g;腹痛较重,喜按或下痢白多夹寒者,加槐花15g,地榆炭9g,荆芥炭9g;高热惊厥者,加牛黄清热散1.5~3g或人工牛黄0.6~1.2g。湿热内陷型中若见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唇白舌淡,脉细弱,为内闭外脱之危候,加人参6g,五味子9g,炮附子6g,以回阳固脱。

中成药,急性痢疾可用止痢片,每服1~2片,日3次,或香连丸,每服1.5~3g,日2次,慢性痢疾可用泻痢固肠丸,每服3g,日2次。

十九、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为夏末秋初神经系统传染病,以高热、头痛、昏迷、抽搐为主症。属于中医暑温范围。本病系因暑邪外感,由于“暑必挟湿”,故临床上又有湿偏盛或热偏盛的区别,暑邪性猛,传变迅速,邪从口鼻而入,初起即可见有明显的热入气分证候,甚者可以深入营血而出现神昏、惊厥等证,暑温为热病,最易伤津阴,后期多见有严重的伤阴证象。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暑温范围,由于暑必挟湿,故临证必须辨热和湿谁偏盛,暑温虽有湿偏盛和热偏盛的不同。但不同于一般的湿温,湿温发展比较缓慢,病情比较轻;而本病发展迅速,病情也较重。

急性期,热偏重者,可加人工牛黄,牛黄清热散或抗热牛黄散;湿偏重或湿热并重者,可加局方至宝丸;抽搐者,可加钩藤,生石决明,或加羚羊角粉1.5g,冲服,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除用药外,还应加强营养、锻炼、康复治疗,配合针灸、按摩等疗法。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危重险恶之症,除了注射脑炎疫苗,加强预防工作外,如果发现极重型,持续高热,深度昏迷,抽搐频繁,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