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截至2002年9月中国空调压缩机企业库存达280万台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治好

截至2002年9月中国空调压缩机企业库存达280万台


上游:钢材、石油涨价的成本压力


下游:消费者和整机厂期待降价的市场压力


左边:上年结转库存的资金压力右边:排产启动延缓的产能压力


冬季来临,空调器销售进入了新冷冻年度中最低潮的蛰伏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按一般规律,压缩机行业“淡季做库存,旺季做销售”,这个时节,正是空调“心脏”———压缩机供应商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往年,压缩机厂大多机器轰鸣,落实排产衔接,积极备库。而当下,压缩机行业的情形一反常态,依旧处于厉兵秣马的沉寂阶段,来自上下游巨大的市场压力迫使压缩机厂家盘桓在苦痛的彷徨之中:做多还是做少?降价还是不降?冲量还是要效益?


进入“尖峰时刻”


莎士比亚的悲剧《王子复仇记》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有句著名的自问: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用它来描述眼下的压缩机行业,并不过分夸张。


在经受了2002冷冻年度市场急转直下的严峻考验后,压缩机厂家尚未醒过闷来,又进入了“尖锋时刻”。


11月19日,对外经贸部发布了2002年第48号公告,宣告自今年11月20日起,对热轧普薄板、冷轧普薄板(带)、彩涂板、无取向硅电钢、冷轧不锈薄板(带)等5类进口钢铁产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最终保障措施采取“关税配额,先来先办”的方式,在规定数量内进口产品仍执行现行适用关税税率,规定数量外进口产品在执行现行适用关税税率的基础上加征关税。


此令一出,压缩机厂家陡添新的成本压力。热轧普薄板、冷轧普薄板(带)、无取向硅电钢(俗称矽钢片或电磁钢板),占到空调压缩机材料成本的30%以上。而目前,国内空调压缩机厂家所用上述三种材料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对日韩等进口钢材实施配额并加征关税后,势必增加空调压缩机的材料成本。


实际上,成本压力不仅仅是钢材。由于空调压缩机作为精密零部件对原材料要求甚高,其大宗材料依靠进口的局面近年来并未有大改观,冷冻机油基本靠进口。而钢材、石油、塑料等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大,今年内,石油价格不断上扬,最高涨幅达56.5%。因此,主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扬,使得空调压缩机厂家承受了材料成本的空前压力。


另一方面,来自下游空调厂家对上游产品的心理价格的期待,时时在加重压缩机厂的市场压力。2002年激烈的空调价格大战,加大了消费者对来年价格降低的期盼,这样,造成品牌厂家在等待观望中举足无措。进入新冷冻年度,整机厂排产启动都相应延迟。时至今日,业内只格力、美的、春兰、奥克斯等少数厂家开始生产。即使如此,终端厂在降价求市的同时,毫无二致地向上游厂提出了新的价格要求。


与此同时,年度库存的自身压力也在噬咬着压缩机厂家的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9月,全国空调压缩机企业库存达280万台,比2001年的180万台库存猛增56%。


面临原材料涨价和成本降价的反向挤压,面对释放今年库存与启动明年市场的垂直砸夯,空调压缩机行业被逼迫到左右不能动弹的边际状态。


有关人士告诉,压缩机业的尴尬在于———包括钢材和冷冻机油的国产化替换所需的周期较长,压缩机厂的订货量在其上游厂家中只占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在下游空调厂中,压缩机又处于供大于求行业中的供应商地位,所以压缩机厂在上下游两方面的价格压力中,砍价的能力明显不足。夹缝中的压缩机厂甚至不开工比生产的日子还好过,因为不管做多做少,只会亏本。


瓶颈破了,价格战在所难免


从90年代中后期中国空调市场高速发展以来,空调压缩机行业饱受供不应求的困扰。仅有的几大压缩机厂长期保持24小时开工的状态,最大限度发挥产能还留存缺口。空调市场快速拓展出的空间,诱使压缩机厂产生强大的规模扩张冲动,2000年开始,压缩机厂引进装备,扩大产能,至2001年,新增产能基本形成。中华空调商务的一份报告分析称,整个国产空调压缩机的产能已经达到3400万台。


而在2001年,空调新*频频的价格炒作开始波及到压缩机行业,压缩机销售旺季由于当年的凉夏直线缩短。进入2002冷冻年度,整机行业受市场和成本的影响,全力向上游挤迫,压缩机供需形势急转直下,争先恐后大上的产能又得到集中的释放。整个空调行业的瓶颈终于被打破。空调压缩机从90年代初的主要依赖进口发展到供需平衡,甚至出现了局部机种供大于求,进入低价位激烈竞争时期。


2002年度,是国产压缩机遭遇的第二个价格谷底。众厂家拼命通过降低价格来夺取市场份额,价格竞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冷冻年度。压缩机的价格几乎每月都在往下走。小幅、随机的调整、喊价属于平常事。


以1匹机为例,2001年9月开盘时平均价格仍维持在450元水平,进入3月份空调旺季时,价格跌至370元,进入5月份,又下调至340元左右,至7月份供价降至近300元。


一项年度统计表明,2002年空调压缩机的价格跌幅令人瞠目。2001年售价450元的1匹空调压缩机,2002年最低降至270元,降幅达40%;1.5匹压缩机,2001年度价格550元,2002年降至360元,下降35%;2001年度供价在680元左右的2匹压缩机,2002年跌到480元,降低了30%。


谁解囚徒困境?


2002年的价格竞争,直接逼迫空调压缩机企业进入了囚徒困境博弈的状态。有关专家告诉,空调整机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大于0,而作为关键零部件的压缩机总量的价格弹性系数却为0,不会因为压缩机价格的下降导致压缩机总需求量的上升。但如果业内某一厂家率先把价格拉下来,他的市场份额就增加了。


于是,为了不使产能放空,为了不使库存加大,整机厂久久企盼的上游压缩机厂轮番压价的自相残杀活剧终于拉开了帷幕!


2002年的空调压缩机企业空前地强化了对对手的研究,看紧对手动作,血淋淋地赛着降价。前几年,压缩机的价格调整最多降几十元,今年一降就是几百元,各个品牌之间的价差已缩到20-30元。


这是无奈的选择。


近年来空调器终端卖场频频上演的价格秀,使更多的整机厂想尽快转化制造成本的压力。新*们选择压缩机从看重品牌转到关注价格。而前几年压缩机厂丰厚的利润也使整机厂对上游寄予厚望,认为上游的水分还没挤干。整机厂进货的谨慎,对价格的压迫,导致面临产销逆转之际的压缩机企业相互博弈时失衡,最先也是惟一动用的竞争手段是价格。


事实再简单不过:谁先降价,谁就抢到饭吃。


压缩机市场需求的份额就这么大。谁降,谁降得快而多,订单就保住了;谁不跟进,谁降得慢而少,地盘被抢占了,市场就失掉了。于是,空调压缩机企业展开了吞咬尾巴的生存游戏,先行者维持的价格优势也非常短暂,很快更新的价格又出来了,价格一路狂跌。


压缩机的恶性价格竞争何时是个尽头?价格厮杀能否止住?观察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目前的格局下,压缩机价格要靠哪一家去止住是不现实的,没有哪一个巨头有这个实力和能力来救这个市场。莫名的恐惧和竞争的劣根性将驱使压缩机企业在短期内陷于囚徒博弈,不断在订单与价格之间走钢丝,在销量与利润之间权衡得失进退。


寻求新的生存模式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空调压缩机企业都在彷徨中寻找新突破,但不少厂家仍将降价竞销作为首要的竞争手法,最新获知的供货价格是,1匹压缩机已杀跌至232元。可以预见,2003年度的压缩机价格战会更加惨烈。


不由得为空调压缩机行业捏把汗。


分析空调压缩机产业快速进入进退两难局面的原因,可以发现,它正是在过度的鼓噪下,在膨胀的欲望中,置身其间的企业以压过理性的思维和行为,一手造就了今天。日益萎缩的份额,不断递增的库存,是对近年来空调压缩机行业撑涨的胃口的绝妙讽刺与报复。


压缩机行业必须寻求新的生存模式与游戏规则。


有关专家指出,空调压缩机厂的投资和成本与空调器厂截然不同。空调厂对组装线的投入可大可小,对产品成本与价格的投入也有弹性,而每一个空调压缩机项目都是耗费巨资建立的。作为空调的心脏,空调器任何技术水平的提高或发展,都离不开压缩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欧洲和日本都要求从2004年开始生产新冷媒空调,美国能源部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对房间空调器的EER要求,欧盟在家用电器上也推出了能源标签,促使厂家生产销售高能效比空调,这些都需要压缩机行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更多、更超前,开发环保、节能压缩机。中国压缩机行业经过了十多年的引进发展,正处在爬升过程中,虽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但在整个空调产业链中已具有比较竞争力。目前,压缩机行业进入边际效应阶段,无限制地杀价竞销,不仅伤害自身,而且会摧残扼杀行业。希望业内的厂家正视市场,理性行动,努力寻找新的生存模式,开创新的竞争格局,促进压缩机行业整体协调健康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过剩时代的来临,对于过惯了好日子的空调压缩机行业未必是坏事。供过于求拐点的出现,标志着空调压缩机行业进入了市场竞争状态。随着竞争方式急剧升级变化,将促使各个厂家以至整个行业在品质、服务、技术、价格等诸方面提升竞争水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