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药山姜概述
山姜,亦被称作和山姜、九姜连、姜叶淫羊藿、九龙盘、姜七、高良姜及鸡爪莲,其英文名为RhizomaAlpiniaeJaponicae。这种中药材源自姜科植物山姜Alpiniajaponica(Thunb.)Miq.的干燥根茎。
◇植物形态
山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35至70厘米。其根茎横生且分枝众多。叶片通常为2至5片,形态各异,包括披针形、倒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度在25至0厘米之间,宽度则为至7厘米。叶片两面均被短柔毛覆盖,叶舌呈2裂状,长约2毫米,同样被短柔毛所饰。山姜的花期为月至8月,果期则为7月至12月。其总状花序顶生,长度可达15至30厘米,且花序轴密生绒毛。花朵通常以2朵聚生为主,小花梗长度约为2毫米。萼棒状,长度在1至1.2厘米之间,同样被短柔毛覆盖,先端呈现出3齿裂的形态。花冠管长约1厘米,同样被疏柔毛所覆盖,而花冠裂片则呈长圆形,长度约1厘米,外表面被绒毛覆盖,后方的一枚更是形成了兜状。侧生的退化雄蕊线形,长度约为5毫米。唇瓣呈现卵形,宽度约6毫米,颜色以白色为主,并具有红色脉纹,先端2裂,边缘则具有不整齐的缺刻。雄蕊的长度在1.2至1.厘米之间,而子房则密被绒毛。果实成熟时为球形或椭圆形,颜色橙红,先端宿存的萼筒依然可见。种子为多角形,带有樟脑的香气。
02生长与处理
◇产地分布
山姜主要生长在林下阴湿的环境中。这种中药材在我国多个省份都有分布,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台湾等地。
◇采收与加工
山姜在栽种2-3年后,通常在春季进行采挖。采挖后,需要清除泥沙和杂质,然后洗净并晒干,以备后续使用。
03药材特性
◇药材性状
山姜的形状为圆柱形,带有分枝,长度通常在5至20厘米之间,直径范围则是0.3至1.2厘米。其表面呈现出棕色或红棕色,并且覆盖着细密的纵皱纹和灰棕色的细密环节。每一根山姜都包裹着鳞皮状叶鞘,节上还长有细长的须根和圆形的根痕。分枝的顶端则保留着茎痕或芽痕。整体而言,山姜质地柔韧,不易折断。当我们观察其断面时,会看到黄白色或灰白色的纤维性物质,同时还有明显的粉性特征。此外,内皮层环纹也相当明显,并且布满了细小的孔隙和筋脉点。山姜的气味芳香,品尝起来带有辛辣的味道。
◇性味归经
山姜在性味上属于温性,味道辛香。在归经方面,它主要作用于肺经和胃经。
◇功效与作用
山姜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医学领域。它能够温中散寒,祛风活血,是一种温里药。在临床上,它常被用于治疗脘腹冷痛、风湿筋骨疼痛、劳伤吐血、跌损瘀滞以及月经不调等症状。
0科学研究
◇药理研究
根据药理研究,小剂量的山姜对豚鼠小肠没有明显影响,但在大剂量时则呈现出抑制作用。此外,山姜还能部分拮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大鼠肠管紧张性和强直性收缩。在胃溃疡方面,山姜水煎剂对幽门结扎型、应激型及利血平型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吲哚美辛型胃溃疡的作用则不明显。在体外试验中,山姜煎剂对结肠炎耶尔森菌和摩根变形杆菌显示出中度抑菌力和低度杀菌力,同时对福氏痢疾杆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然而,它对肠毒素型大肠杆菌则没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效果。
◇化学成分
山姜的根茎中富含多种挥发油成分,如9(10)-佛术烯-11-醇、9-羟基山姜内酯二氢沉香呋喃等。此外,还含有10-表γ-桉叶醇、3β,β-环氧沉香呋喃等活性成分,这些物质为山姜提供了广泛的医学应用价值。
05使用指南
◇使用禁忌
目前尚未明确山姜使用的禁忌事项,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方应用
山姜在传统医学中有多种应用,以下是几个常用的药方:
治疗风湿筋骨痛:将山姜根、花椒子和五加皮煎水后用于清洗患处,可缓解风湿筋骨痛的症状。
缓解胃痛:将山姜根和乌药研成粉末,用温开水送服,有助于缓解胃痛。
改善外感咳嗽:用山姜根、桑白皮、茅草根和紫苏叶煎水服用,可治疗外感咳嗽。
促进跌打损伤恢复:将山姜根、大血藤根、茜草根、牛膝根和泽兰浸入白酒中,每次服用适量,可促进跌打损伤的恢复。
治疗虚弱咳嗽:采用九姜连与大鹅儿肠炖肉食用,或制成龙眼大的丸子含化吞服,可治疗虚弱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