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了,不管病大或病小,医院,看专科,挂专家号。实际上,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医院真是未必会看病,更谈不上看得好病。
迷信医院已成为广大患者就医的模式与文化。医学杂志在国际上影响力大的新英格兰、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BMJ)都是综合杂志。我国情况恰相反,读者多和影响力大的都是专科杂志。
医院也已是分科越来越细。骨科从外科分出来,又进一步分成骨外伤、骨肿瘤、脊柱外科,心内科从大内科分出来,又分为不同专业。
医院,以心血管医院为例,一方面没有其他科室的医疗安全质量保障,孤*作战,心血管患者一旦合并有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伤,甚至感染,便束手无策。例如由于没有消化科,一旦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只有超大剂量给患者灌云南白药。另一方面,心脏医院将医生划分在各个局限领域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肺血管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又进一步分为起搏组和射频消融组,做起搏器的不许消融,消融的不准动起搏)、影像......划界为牢,各自为*。井水不犯河水,不许跨界。划定的领域既是科研学术的独占领地,也是经济收入的来源,肥水不流外人田。对外都是专家号,你可能挂的是位影像专家,他只负责读片子,看影像,看病的需再另请高明。
这种医疗的模式,可能造就大量高水平的熟练技工,或能工巧匠,但往往是管状视野,在一个狭窄领域深耕,懂器官或系统,不懂有疾病的人。
老年人,尤其高龄老年人,往往同时有多脏器,多系统疾病;危重急症的患者,也常有多脏器多系统累及。这些情况,更应选择医院,而非医院。
在美国很少见到医院。梅奥、哈佛、克利夫兰......医院的重要学科,都很强,只是特色不同。很少可能脱医院实力,而能有医院成气候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