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朝晖种植与采集滇南食物影像考察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景迈山-哈尼族食物-女性拼像

年4月,我从湖北驱车公里来到景迈山。

我是一个经常喝茶的人,而且以普洱茶为好,所以作为普洱茶圣地的景迈山在我心里并不陌生,但真正第一次踏入这里,还是给我带来极大的冲击。我生活的三峡地区也是一个古老的产茶区,其茶事曾被陆羽记入《茶经》,进入山区,大大小小的茶园随处可见,成行种植的茶树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成片的茶田不掺一丝杂色,十分的清爽漂亮。景迈山却是完全不同的场景,所有的茶树都生长在原始森林之中,没有垦荒造出的茶田,咋一看,眼里只有整山的森林,细看才发现,原来茶树都种植在大树之下。把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自然原始生态融合得如此完美,景迈山人太有智慧了,让我叹服。

这次到景迈山是受到著名策展人、中国文艺乡建的代表人物左靖老师的邀请,去完成一个驻地艺术作品——《什么养成了我们》之景迈山篇,这个作品是我年在西双版纳完成的同名作品的延续。

这样,我在一年中的4月和10月,对云南南部的版纳和景迈山地区展开了人类食物结构的影像调查。作为一名生物学学科背景的人,我会习惯性地带着生物学眼光观察世界。我选择“食物”这个方向,以“食物链”的眼光,去考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食物链”是一个生物学专业用语,由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C.S.Eiton)于年提出。所谓“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人类本是生态系统的普通一员,经过万年的进化和发展,人类登上了食物链金字塔的顶峰,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终端消费者。人类还通过对其它物种的驯化甚至改造,建立了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要。食物,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来源于土地,是土地的延续。而能为我们食用的物种,经过了人类多年的选择、驯养和培植,才得以为人类的生命提供滋养。食物对于人类来说,关乎着生命的安全和存续,充足而有特殊滋养作用的食物关联到人精神层面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美好的食物具有人类母性的指征,具有强大的滋养功能。而不同的食物塑造和影响到人的肉体,进而又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深刻地影响到个体和人群精神内在的构造和特点。我把人像和食物拼贴并置在一起,表达我关于“物质和精神之一体两面”的哲学思考。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经历了从“自然采集”到“大规模种植”的演变。和其它地区不同,版纳和景迈山人的食物来源则居于这种演化的中间状态,食物结构和其它地域完全不同:表现为品种总数多、特有品种多、野生品种丰富等特点。在版纳的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以民族为线索,试图探索食物物种和民族的关系。版纳共生活有13个世居民族,我选择了3个民族展开拍摄。包括:版纳人口占比最大的民族傣族、人口最少的民族基诺族和另外还有一个拉祜族。拉祜族是一个和我本人有关的民族,基因检测的结果显示,我的祖源结构包括南方汉族50.3%、北方汉族39.7%、东北亚7.8%,以及2.2%的拉祜族。我拍摄了版纳人用于食用的近个物种的(食用部位)肖像,还拍摄了这3个民族的男、女性各一人的全身站姿肖像。我请本地的民族专家在我拍摄的这些物种中选出了每个民族的特有常用食物的品种,然后,把这些物种的肖像加上物种标签,拼贴成每个民族一幅的“民族食物物种拼图”。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该民族的食物物种肖像,拼出该民族人物肖像,试图讲述“到底什么样的食物养成了我们这些民族”这样一个生物学的故事。

李朝晖的基因检测祖源分析

景迈山-哈尼族食物-男性拼像

景迈山-布朗族食物-女性拼像

西双版纳-拉祜族食物-男性拼像

西双版纳-基诺族食物图谱

西双版纳-傣族食物图谱

景迈山-佤族食物图谱

到了景迈山,我试图延续这个故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讲述有了新的变化。因为我发现,由于景迈山地域较小,各民族人群居住地的地理、气候条件相近,各民族人群的食材品种和饮食文化已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呈现出大一统的形态,在景迈山,分开民族去讲述食物的故事变得没有意义。但是,这种民族食物形态的融合不正是我们整个地球全球化形态的缩影吗?想到这,景迈山的这个“什么养成了我们”的故事又显出了它特别的魅力。我在景迈山的创作中,选择了山上所有的4个世居民族展开拍摄,包括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和佤族。我拍摄了景迈山人用于食用的近多个物种的肖像,还拍摄了这4个民族的男、女性各一人的全身站姿肖像。对食物品种的挑选区分原则则由民族转到了个体,请被我拍摄的每个人分别挑选出他们常吃的和喜欢吃的食物,最后,我用他们选出的这些食物的肖像,加上生物学标签,拼出他们各自的“食物物种图”,并依据他们各自的人物肖像,用这些食物拼出各自的人物拼像,去讲述景迈山的“到底我们是由什么养成”的故事。

景迈山-布朗族食物-采集篇

景迈山-布朗族食物-种植篇

版纳和景迈山的有关食物物种的观察还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生物学概念——“生物多样性”,而“食物多样性”正是在人类学意义上“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对应。人类食物结构的单一,而地球人口的爆炸式增长,造成原始生态区域无节制的被“开发”挤占。在我的家乡,往往能看到连片的群山被开垦成了茶园、耕地,这种场景过于司空见惯,不免让人对未来心生不安。表面上的绿水青山的恢复很容易。在我们内地,几十年的退耕还林卓有成效,山清水秀逐渐回来了。可生物多样性一旦遭受破坏,则将是毁灭性的。像版纳、景迈山这样的地方,成千上万年形成的原始生态,生长的物种数以万计,一旦被开发,即使人类醒悟撤出,恢复生长的也只是茅草、野生香芭蕉、牡竹、紫茎泽兰等这些少数“优势物种”,“物种宝库”的繁荣景象将一去不复返。这样的后果无疑是我们不愿见到的。未来之路指向何方?版纳和景迈山人的食物品种及其来源的多样性,以及景迈山生态茶树种植,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体现。这种貌似原始的食物结构和生产方式,会不会正是老天爷留给我们这些“现代人”的一个启示呢?

参考文献

Wikipedia,Foodchain,14September.

许再富,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的特点、现状及其保护

许又凯,刘宏茂,2.中国云南热带野生蔬菜[M].北京:科学出版社

本期作者:

李朝晖,年生于湖北武汉,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年开始全职艺术创作,现生活工作于湖北宜昌。主要作品有“大体系列”《大体:标尺下的人体器官》、《转基因》、《草本》、《什么养成了我们》,以及《长江》等,曾入选“三影堂奖”、“连州5-:中国当代摄影十年”、“中国当代摄影40年(-)”、“丽水摄影博物馆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等,参加第八、九、十、十一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济南双年展、丽水双年展、大理摄影展、“中国风景”展、“三影堂实验影像开放展”等等。出版有个人画册《大体:标尺下的人体器官》、《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李朝晖》

游牧的大体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