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隐士的田园文学艺术 [复制链接]

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同时也是继“百家争鸣”后我国历史上又一思想文化大解放时代,山水园林、田园诗、山水诗的出现使得此期文化具有浓郁得田园文化气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的田园文化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所决定,田园文化是他们物质生活的外在表现,并反作用于他们的物质生活。

隐士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散文、山水画、花鸟画等方面,尤在与其起居生活、思想生活紧密相关的田园山水诗歌方面,贡献最大。

一、魏晋南北朝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大兴,陶渊明、谢灵运、竹林七贤等名隐士辈出。他们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治的衰、国家的败,从这个层面来说他们的隐具有浓厚的消极色彩,是独善其身的隐、无所作为的隐。但不管怎样,若没有他们的隐,就没有今日优美的田园诗和清丽的山水诗

陶渊明是这个时期最出名的诗人,田园诗派就是由他创立的,陶渊明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不过在他出生生已经家道中落,在他经历了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后,他感受到了官场的黑暗和压迫于是他就回归田园,纵情山水。

在当时的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而陶渊明却以其“平淡自然”的田园诗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他的田园诗与同时期“谈乎寡味”的玄言诗不同,诗中出现的事物,大都是平常所见的东西,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语,都是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并且能感同身受的东西。诗人以清闲的感受,真切的体验化俗为雅,化平凡为神奇。他的诗描绘平淡的田园生活,体现自然之美。

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在他之前山水草木一直仅仅是诗歌的一种点缀,只作为背景出现。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谢灵运的笔下的山水诗深切的写出了山水风貌,他的诗看起来和真正的山水风景一样吸引人,在他之后又有很多诗人追随他的脚步,丰富了山水诗的内容。

二、魏晋南北朝隐士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年间,确立了地域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学说并行互补的时代文化特色。此期绘画方面,取得诸多开创性成就,体现着充满活力的时代文化特色。

人物画历经发展趋于成熟阶段,山水画、花卉画、鸟禽画处于萌芽起始阶段,隐士之画作风格亦不外乎如上。东晋之后,中国绘画文化真正步入自觉时代,即不再以其为一种简单的教化工具,绘画成为对审美品格的一种自觉追求。

这一时期绘画队伍迅速壮大,士大夫、名流都参与其中,甚至连晋明帝司马昭等帝王也加入其中。总体说来,魏晋起人物画兴起,晋宋后,由于人们审美情趣渐趋于对自然美的欣赏,山水画逐渐从起初单纯的为人物画作背景中分离出来,逐渐独立。

隐士作为士人一族,爱好绘画者甚多,下面列举其中集大成者所取得的成就及贡献。戴逵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显著,人物、山水、走兽均擅长。他的画作很受与他同时代著名绘画大师顾恺之的欣赏,可以说戴逵是东晋时期画坛领袖。

东晋时期是山水画的创始时期,戴逵山水画极妙,《南都赋图》可为代表,所以戴逵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先驱者。比起绘画成就,戴逵在雕塑方面的成就更胜一筹。他雕塑的佛像及宗教人物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他雕塑的佛像被看做是中国式佛像之代表。

受他的影响,他的儿子戴勃和戴顒在绘画和雕塑方面亦成就卓越。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告诫画者“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即用具体形象来表达生活感受。并且开创性地提出透视基本法则“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

在《山水画序》中他还提出“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的观点,说明山水之所以令人感到美是因其“灵”与“道”。他的这些理念对于后世山水画创作理念及绘画技法影响深远。

三、名隐士作品中蕴含的田园文化

以陶渊明、竹林七贤、谢灵运等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隐士遗留了大量文学作品。陶渊明现存诗作余首,谢灵运诗歌首、赋十余篇。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较完整的散文9篇,诗90余首。嵇康现存诗作50余首,散文20篇。其他隐士作品存世较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作品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感叹、抱怨时局黑暗,一类是表述自己高远志向,还有一类则是描绘自然风光的。

作品中描绘的田园景观主要包含:田园动植物景观、田园山水景观、田园耕作景观三个方面。田园动植物景观前面已经谈到,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描绘了大量的动植物,在他的诗作中也含有大量田园动植物,整理如下。

谢灵运作品中提及的田园动物景象:鸥鸟、白鲦;春燕;园中柳条上的鸣禽;翻身滑翔的鹍鹅、鸿雁;翅剪白云、比翼蓝天的燕子与小鸟雀。谢灵运作品中提及的田园植物景象:白芷、绿蘋吐故纳新;小陆洲上曼生的芳草而散;堤岸边生长的翠竹;迎着冬日暖阳的小草;

不惧浓霜重振绿色的树木凌霜;杏树成坛、柰果满园、橘树成林、栗子满圃;品种繁多的桃树、李树;分布多处的梨树、枣树;果实累累长于山谷一带、倒映于小洲的枇杷、林擒;山谷飘香的桑树、梅树;果实丰盈的漆柿、柿树。

萋萋春草;盛开桃花;缠绕于松树、樛木上的茑藤和葛蔓;郁郁河边柳、青青野田草;池塘边生长的春草;河边的泽兰和井里的荷花;停在栎树上的*鸟,食野之萍的小鹿;水珠凝滞之花朵;漂浮在水面上的蘋;覆盖在溪流清浅之处的菰和蒲。

阮籍作品中提及的田园动物景象:失群的孤雁、归巢的飞鸟、寒鸟、远飞南方的雁群、报春的鶗鴂,床帐里鸣叫的蟋蟀、啼叫于高树上的报晓雄鸡。

历史时期,亦有很多描绘隐士生活的画作,他们从艺术的角度生动再现了隐士们隐逸的田园生活。年出土于南京地区南朝墓室中的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作中“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八人两旁均绘刻有同根双枝形的不同树木。

如嵇康左为银杏,阮籍庞绘槐树,山涛则依垂柳,另还有松树、阔叶竹等,喻示七贤的高迈情怀。同样,反映“竹林七贤”竹林畅游生活的还有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唐代孙位创作的《高逸图》。图中人身边亦有多种园林树木。

清代杨柳青年画《竹林七贤》中竹林翳翳,远处村庄树木环绕。明万历年间刻本《列仙全传》中插图之一嵇康,其身后栽种有竹及树木。其与《高逸图》中共有的嶙峋礁石更增加自然田园韵味。

明代唐寅画作《东篱赏菊图》更是将一幅悠然怡人的田园生活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高山巍峨、碧波荡漾、梅树婆娑、松树青翠、菊花遍地,田园气息扑面而来。《渊明醉归图》中树木枝叶粗狂而有质感,侍者手持一株*菊,地上亦栽种有菊花,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宁静田园生活。

田园耕作景观谢灵运的诗作中描绘的田园耕作景观较多。归纳如下:田园连着山岗,放眼望去遍布田野。山岭头枕着河水,贯通田间南北的是条条阡陌小路,如同经脉一样散布流,脉散沟。茂盛的庄稼迎来丰收的金秋,秔稻香气浓郁,早早扬花吐穗送走夏季,慢慢灌浆以待成熟,迎来丰收的秋季。

山陵与平地都有丰收,严寒中青葱标榜着男性的阳刚之气,春风中的春藿豆开放如同鲜花般的叶子,在大量吸收阳光。晚春时节的原野,一望无际如碧玉般翠绿。

嵇康在《养生论》中,对于种田与收获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社会上普遍认为,使用田种法,若一亩收得十斛就称之为良田,却不知若用区种法,一亩可以收获一百多斛。

田地、种子都相同,却由于种植管理的方法不同,功效就相差甚遠。种田与经商一样,都不应墨守常规而不知变通。如若不知变通,则商人获取十倍的利息、农夫获取百斛的收获,都是无稽之谈。

阮籍在《咏怀诗》中也描绘了一片大东陵瓜田由阡陌小道隔开的景象。金秋时节陶渊明园田居北墙下,葵菜蓬勃生长,田地里饱满的株穗颤颤悠悠。以上隐士作品中描绘的与田园耕作相关的内容,既有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亦有亲自参与从事的。

杨柳青年画《竹林七贤》中,近处茂林修竹,小童席地而坐煽风烧水。远处三三两两的农人扛着农具走向田间,树木环绕下的田园屋舍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

田园山水景观在此将自然山水均列为田园山水景观之列,因为它们具有田园的秀美、自然属性,属于田园景观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的诗作中有“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水景观(谢灵运·《过始宁墅》)。有碧水浸绿地沙滩,丹霞映红的山峰,这一切无不充满田园气息,给人安定、祥和之感。

田园农事活动在隐士们的作品中,除有描绘自己劳动的叙述外,还有诸多农夫形象,他们代表了从事的多种田园农事活动。在谢灵运的作品中记述有砍柴者和采野菜者采菱者。在任永嘉太守之时,谢灵运作《种桑》劝导人民种桑。诗中劝导人民:春天来到,应该趁着农田闲暇的季节正好栽种桑树。

并设想从临近的城边开始,栽种一排一排的桑树从城外一直到广阔的郊野,展现了一幅壮观的桑林劳作图景。陶渊明不仅按时耕种,自力更生,而且精于农活,懂得补种蔬菜

田园邻里生活嵇康《酒会诗》描绘了诗人与乡人游乐渔猎、聚酒弹唱的生活。在百草花开吐芬芳之时,诗人与乡人在园林里快乐地漫游。岸上树木交错,池中红鲤嬉戏。用轻灵的弹丸击毙飞禽,细细的钓丝钓出鲟鱼。面对大江敬酒歌唱。

四、总结

在中国古代社会,隐士主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影响下读书人的典范人生。因此走上仕途道路,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主流思想对读书人的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他们必须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这样的混乱时期他们更渴望做出一番大事,如同著名隐士陶渊明一样,然他们高远的济世之志在这混乱年代终究幻化为泡影,归隐便成为了最佳选择。远离乱世,几乎是各个朝代隐士隐逸的根源。

身处乱世,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的隐逸思想则更重于此。他们不愿蝇营狗苟、勾心斗角,从而践行了有别于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转而寻求一种超越世俗的生命形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