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850年,一种植物被带到英国,如今成了 [复制链接]

1#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

笔者龙葵草

相信大家对“生物入侵”这个词并不陌生,它指的是某个物种从生存地经过人为或自然途径进入新的生存地,对当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也造成了负担。任何从其它地区引入本地区的物种都可以被称为“外来物种”,有的外来物种很“友好”,而有些外来物种并不友好,进入新环境后就迅速占有一席之地,然后逐渐霸占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

经过调查发现,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外来物种入侵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境内目前存在超过种入侵生物,平均每年新增两种外来入侵物种。这些入侵物种中有植物和动物,它们都对我国的农林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据估算,仅仅是集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就能在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多达亿元的损失。

在已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有不少物种都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例如美国斑潜蝇、美国白蛾、巴西龟等等,那么这些入侵物种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中国的呢?根据研究,物种入侵的渠道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自然入侵、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所谓的自然入侵,指的是外来物种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完成了入侵活动,例如植物的种子通过昆虫、鸟类的携带进入新环境,目前我国境内的薇甘菊和紫荆泽兰就是通过自然因素入侵的。

无意引进,指的是虽然是人为因素导致外来物种的引进,但这种引进纯属意外,例如游客在国外旅游时无意地将植物种子、小动物带入境内,又或者是在进行进出口贸易的时候物种跟随物资进入中国。其中国内的松材线虫就是隐藏在中国进口货物的木材包装箱中,然后逃窜到自然界中野蛮生长。

有意引进是造成生物入侵最多的途径,世界上许多国家出于发展农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要求,从其他国家引入优良品种。然而有一些引进缺乏风险评估,最终导致引入物种变成了入侵物种,19世纪中期德国一位名叫菲利普·弗兰兹的植物学家的一次有意引进对如今许多英国人造成了困扰,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

菲利普原本是在日本长崎海湾上的一个人工岛中进行科学研究,他收集了超过种植物,并在岛上种下了这些植物。在众多植物种类中,菲利普对一种在日本土生土长的植物钟爱有加,以至于他返回荷兰后还带了这种植物回去。返回荷兰后,菲利普对该植物进行精心培育,然后又作为礼物送给在比利时和英国的朋友,这种日本植物开始踏上了入侵之旅。

它最终在英国造成了入侵之势,而且困扰了英国人长达一个多世纪,看到这应该有朋友猜到这种植物是什么了。没错,它就是日本虎杖。从单株虎杖看来,它长得十分清秀,而且生命力很旺盛,因此被作为观赏性植物引入英国。据了解,日本虎杖最早在英国一个名叫邱园的园林里落户,很快就吸引了许多游客参观。

英国人发现这种植物颇具观赏性,于是开始将它引入英国境内的其它植物园。但日本虎杖的生存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只要一个地方出现了一株虎杖,第二年那里就出现一大片虎杖。直到年,英国女园艺师格特鲁德·杰基尔公开表示要谨慎对待日本虎杖。

到了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杂志》也发表文章呼吁民众不要再种植日本虎杖了,因为那时候应该几乎遍地都能看到日本虎杖的身影。只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日本虎杖就在英国境内站稳了脚跟,而且还严重影响了许多当地植物物种的生存。为什么日本虎杖具有如此强的入侵能力呢?这归因于日本虎杖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日本虎杖有着超强的繁殖能力。根据百度百科显示,虎杖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部能够深入到地下2米甚至更深的位置。因此一旦让虎杖扎稳了根,就基本很难将它连根拔起。其次,它可以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来繁衍自己的后代。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就是扦插,曾有植物学家做过实验,将一根折断的虎杖丢到一片土中,然后观察它的生长。

出乎意料的是,在没有太阳暴晒的情况下,那段虎杖竟然长成了植株。而且经过一年的生长,该植株在地下长出了一片根部,这是它能够迅速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的第二个原因,即拥有超强的生命力。想要铲除一片已经有一年及一年以上时间的虎杖实在太难了,曾有人给一片虎杖浇上汽油,然后一把火全部烧光,结果第二年又长出来了。

究其原因,就是虎杖已经把它的根扎到地下很深的地方,即使它在地面上的部位被摧毁了,只要保存地下根部,就有机会再次生长。对于这种“杀不死”的植物,很多英国人表示无奈,因为虎杖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有些英国家庭的房屋周围长满了日本虎杖,甚至连建筑物中也长出了虎杖,威胁到了房屋的安全。

据了解,日本虎杖已经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的名单中,它从原来人见人爱的清秀植物发展到人人喊打的入侵物种,这其中的转折实在太戏剧性了。网络上流传一幅英国的日本虎杖地图,地图中颜色越深的地方代表日本虎杖的分布密度越高,其中英国的中部和南部的情况较为严重,整个英国到目前为止都还受到日本虎杖的困扰。

日本虎杖原本是生存在日本火山周围的植物,由此可见其生命力之强。英国的虎杖入侵事件告诉我们,引入外来物种前要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引入后要做好规范化的管理,不要让物种有机会逃到野外生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