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治疗痛风医案兼谈痛风的用方用药 [复制链接]

1#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1008/144576.html

痛风发作时很痛苦,但中医能治。不管痛风发作时如何疼痛,中医都有办法缓解其症状,兼可治本。

我的一位朋友患痛风,我开了一个处方。他服了几付,效果非常好,先是疼痛完全消失。之后足部关节的红肿热也都完全消失了。他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治痛风的神方。

前不久他遇到一位69岁男性,尿酸高十几年,曾经中西医杂治,效果不明显。观察其症状,不但足部红肿热痛,兼见痛风石,且足部关节麻木,几乎不能走路了。朋友想到自己喝这个药方有效,就推荐给病人也喝这个药方。

病人吃了12天,结果脚不痛了,可以走路了,关节开始有感觉了,慢慢不麻木了,走路变得灵活了。

其方:苍术30,*柏30,威灵仙30,羌活10,白芷10,桂枝30,鸡血藤30,粉防己15,胆南星10,桃仁10(打碎),红花10,川芎10,龙胆草6,神曲12,秦皮15,制附片20,忍冬藤50,水煎服,日一剂。久煎两小时。(单位:克,下同)

分析:

一则,痛风的病机分析

《丹溪心法》云“痛风,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历节病证治则最早是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中得到阐发,在历节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痛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或肝气郁结,横逆克土,或肥甘厚味伤脾,久之脾损及肾,内生湿浊*邪,痰瘀互结。湿热瘀*为标,肝脾肾亏为本,治疗当以利湿泄浊、健脾补肾为主。

从临床来观察,痛风急性发作时,湿热、痰浊、血瘀,这三个证型最为常见。

二则,经方治痛风

经方治疗痛风疗效满意。比如,有人应用白虎桂枝汤治疗痛风,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有人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化裁能有效缓解湿热蕴结证痛风的痛感,缩短病程,并降低血沉及尿酸水平;有人用甘草附子汤能够迅速改善寒湿痹阻型痛风的症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有人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痛风有效;有人用加减木防己汤治痛风有显著疗效;有人用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湿热瘀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有效。

我临床常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痛风。此方主治风寒湿外袭肌体,渐次化热伤阴所致关节肿痛。方中附子与桂枝温经散寒、通阳宣痹,桂枝配防风、麻*温散表湿,白术、附片助阳除湿,芍药、知母养阴清热,甘草和胃调中,诸药相合,表里兼顾,养阴而不碍阳,温散而不伤阴。

另外,经方与时方合方亦可治痛风。比如,有人发现宣痹汤合白虎桂枝汤加减内服能减轻痛风疼痛,缩短疼痛时间,减轻炎症反应。

三则,时方治痛风

多位学者研究发现四妙散对痛风的疗效显著。根据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的病症特点,治宜健脾利湿,清热止痛,四妙散为上佳选择,临床经广泛运用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效果良好。

当归拈痛汤由金元医家张元素所创,被称为治疗“湿热疼痛之圣方”,能通络止痛、调和气血、疏风清热利湿,治痛风有效。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是朱丹溪创立的一首著名方剂。我的应用剂量为:苍术30,*柏30,威灵仙30,羌活10,白芷10,桂枝30,鸡血藤30,粉防己15,胆南星10,桃仁10(打碎),红花10,川芎10,龙胆草6,神曲12。可加清热解*兼主风寒湿痹之秦皮30克,具有显著止痹痛、降低尿酸的作用。关节疼痛剧烈者可加制川乌、制草乌。

当代大医朱良春认为,“痛风似风非风,责诸浊*瘀滞”。痛风即是浊瘀痹,本病乃浊*瘀结,脾肾二脏,清浊代谢失常所致,并创有一个效验方,其方:土茯苓60,薏仁30,威灵仙30,虎杖30,萆薢20,秦艽15,泽兰15,泽泻15,桃仁15(打碎),地龙15,赤芍15,土元12,苍术10,*柏10,怀牛膝10,葎草30,水煎服,日一剂。

我临床试用其方,时效,时不效。我的观点是,应该加用制附片,配合忍冬藤,这样既可以宣畅阳气,又可加强通络止痛之功。

四则,治痛风的常用中药

有学者通过对文献中报道治疗痛风的药物进行统计,统计频数在次以上的中药有18味,它们是:薏苡仁、*柏、牛膝、苍术、土茯苓、萆薢、防己、车前子、泽泻、忍冬藤、赤芍、威灵仙、当归、秦艽、茯苓、地龙、木瓜、甘草,可分别归入通络止痛、利湿泻浊、清热燥湿解*、健脾渗湿等治法中,且4种治法常兼容,偏重何法则须随证加减。

这个经验非常值得学习。特别是总结出最常用的治疗痛风的几味药物,很是方便临床借鉴。

从这个总结来看,首四味即是四妙散,之后是土茯苓与萆薢,这六味药应该是治疗痛风的首选药味了。

五则,我治疗痛风的些许经验

我认为,痛风的病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的杂合。包括湿热、痰浊、瘀血等交阻,三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急性发作时病情甚重,疼痛剧烈。此时治疗当兼顾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针对湿热要淡渗利湿、苦寒清热;针对痰浊要化痰;针对瘀血要活血。这样可以相互协同,提高疗效。

其一,早期邪气偏盛,当以祛邪为主,需重用藤类药物,有镇痛抗炎之功;后期当重视顾护脾胃,不可过用寒凉。

其二,大医朱良春认为,痰饮、水湿、瘀血等均为内*。朱老恪守“泄化浊瘀”法则,常以土茯苓60-g为主药,配伍萆薢,并常加入血肉有情之虫类药,搜剔钻透、通闭解结。我学习朱老的经验,临床常重用土茯苓,且喜用萆薢、土茯苓二味,但不太喜用虫类药,一则其味道甚差;二则能用植物药取效,就不用动物药,动物药既贵,又有“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之戒。

对于土茯苓,我的理解是,此药是淡渗利湿的首选,通过淡渗利湿,可使湿邪除则筋骨不复拘挛而随之强健。由此说,土茯苓为治疗湿痹的要药。用量一般为30-60克,量小则效果不显。土茯苓配合萆薢,可加强分清化浊之功,兼能流通脉络而利筋骨。

其三,痛风需要辨证用方,疗效才高。比如,肝肾亏虚者我常用独活寄生汤;脾胃不足者则用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瘀血阻络者用桂枝茯苓丸。在辨证基础上,也常合用二妙或四妙,或合用藤类,或合用附子等,以求标本兼治,提高疗效。

其四,于痛风发作的间歇期,我常用四君子汤加味,取其健脾化湿化痰之功,以治其本。于慢性期则用金匮肾气丸合四君子汤,取脾肾兼治之意。为什么重视补脾补肾?我的观点是:痛风的病机根本在于脾肾不足,尤以肾气不足为本,肾气难以正常发挥推动和温煦的作用,致使机体不能正常的排泄尿酸,并引起一系列代谢问题,导致痛风发作。

其五,历代医家治痛风多以湿热立论,但验之临床亦不能十全。痛风多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日久往往导致脾肾阳虚,寒湿内停,留注关节肌肉,不通则痛。由此说,治疗除需清热利湿,滋补肝肾外,还应当温阳化湿,散寒止痛。需重视应用附子及乌头。

痛风越是疼痛,中医的治疗效果越好。我自己临床观察,若能配合针灸,止痛更有速效之功。往往针入痛除,令人叹为观止。我常针对患足疼痛的部位选取对侧手部的相应处。比如,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则针对侧的小节穴,即手大指指掌关节结节处。再如,若足背外踝前下方痛,则针对侧阳池穴。必要时亦可配合四关穴,太冲穴需紧靠两跖骨结合处,贴筋骨之间针刺,取以筋治筋,以骨治骨之意。

本医案的处方用药分析:这是一个组合方。以二妙散为主,清热化湿,以治郁滞于关节的湿热浊*;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胆南星化痰;桂枝、附子通阳止痛;鸡血藤与忍冬藤通络止痛;秦皮清热燥湿;羌活、白芷与防己祛风湿以止痛;龙胆草清胆火;神曲和中,取调和诸药之意,兼顾脾胃。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选择中医”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企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