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青铜器器皿形制样式不断丰富,变幻多样,为后代瓶器奠定了雏形。生产力发展也带动了文化水平的提升,百家争鸣,氛围相对自由开放,反映先民生活的经集也应运而生。
《诗经名物图解》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集,也是花文化的开篇,其中有大量对植物的直接描写和与植物相关的风俗描写(赋),还有借植物的象征义来描写人物、表情达意的作品(比、兴)。十五国风共篇,其中出现植物的篇章86篇,占了53.8%;大雅并小雅共31篇,其中14篇有植物,占了45.2%;颂40首,9首出现植物,占比22.0%。总数上,“诗三百”的首诗中,有篇出现植物,占44.3%,将近一半。
《诗经名物图解》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虽说花是中式插花最主要的“花材”,然而除了花,叶、干、根、果实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花材。这些采自民间的诗歌所歌咏的植物正是我国本土生长的天然植被,它们中大多数的根、茎、叶、花、果在后来的中式插花创作中经常使用。古人已经根据自己的思想赋予植物以品格,有气质高洁的,有低等恶俗的,以后历朝历代对植物花卉的品评分级大同小异。为不同花卉赋予不同气质和象征意义,借花喻人,也是花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唐供养人手托堆花敦煌第79窟壁画
《楚辞》共66篇,谈及植物的有55篇,是中国咏花木最多的诗集。《楚辞》中共出现植物99种,其中香草23种、香木香花12种。大量使用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与今日无异。
花瓣纹彩陶盆大汶口文化
泽兰、白芷、菖蒲、荷花、蕙兰、江蓠、蘼芜、女贞、石斛……无不是君子、气节、贞洁的代言。我们最熟悉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中的木兰、秋菊、芰荷、芙蓉是如今插花中十分常见的花材,而其象征义在《楚辞》中便已确立。
华鬘
而在植物的利用方式上,《楚辞》中有穿成一串佩戴、簪在头上,或随身佩带、装饰车马,这些都是广义上的插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