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
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50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②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运用]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禁忌]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经验]
例:吴某某,男,57岁,门诊号:。91年2月28日初诊:90年3月出现胸闷,气促,心慌。90年4月6日动态心电图报告:最高心率次/分,最低心率48次/分,24小时见房性早搏74次,室性早搏次,部分呈三联率,6次成对出现部分形态及联率不一致,S-T段无特殊改变。入夜輒现心悸气促,胸次失旷,府气艰行。舌红稍腻,苔前半光剥有裂纹,根*浊,脉弦滑,此心气不足,心阴潜消,心阳浮越,治拟固心阴,益心气,摄心阳,和血脉复方图治。
组方:炙甘草9克珠儿参9克麦冬15克玉竹9克生地12克阿胶9克,烊冲柏子仁12克泽兰叶9克淮小麦30克大枣10枚石菖蒲3克陈胆星6克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8克,先煎七帖
3月12日复诊,府气已行,胸次较舒,惟心悸未宁,口干少津,舌嫩红,苔光剥,脉小弦。方病相应,稍为出入可耳。
原方去胆星;加川连3克白芍15克七帖。
3月19日三诊:胸闷见瘥,心悸尚作。舌光红无苔,且有龟裂,脉濡滑,间或一止,不能自还。心液积亏,阳未潜藏,仍以滋养潜摄为治。
2月28日原方去石菖蒲,胆星;加白薇15克白芍15克七帖
3月26日四诊:心悸虽见轻瘥,胸次亦舒,舌红苔少,脉濡滑。方已中的,毋庸更改。3月19日方七帖以上方调养6个月,早搏消失。
往期精彩回顾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经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经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