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素问》《灵枢》篇目主要内容介绍
现存的《内经》一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各9卷81篇,共篇文献。现存《素问》篇目顺序经过了唐·王冰的重新编次和增补,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已与梁·全元起所记载的原顺序有较大的差异。现存《灵枢》的篇章顺序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已不可考,其卷次和篇目顺序与其学术系统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素问》篇目主要内容与类属表
续表
续表
《灵枢》篇目主要内容表
续表
续表
附录二 《内经》十三方介绍
《内经》中提出了13首方剂,通称“内经十三方”,系我国早期运用方剂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现简述于下。
一、汤液醪醴
黃帝問曰:爲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素問·湯液醪醴論》)
汤液和醪醴都是以五谷作为原料,经过酿制而成,其清稀液薄的叫汤液,稠浊甘甜的叫醪醴,古人用来作为五脏滋补之品。经文指出以稻米为最佳原料,以稻薪为最好燃料,可制出治疗疾病的汤液和醪醴,后世方剂中用到的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绿豆、浮小麦、红枣等,都是从汤液醪醴发展而来的。
二、鸡矢醴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爲何病?
岐伯對曰:名爲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素問·腹中論》)
矢,同屎。鸡矢醴可以鸡矢白晒干焙干,用米酒煎汤而成,可以调脾胃,行气机,治疗湿热积滞而成的鼓胀。鸡矢白性微寒,无*,能利水泄热消积。后世常用此品与鸡内金同用研末,水吞服,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腹胀。
三、乌鲗骨藘茹丸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爲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
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爲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素問·腹中論》)
乌贼骨,又名海螵蛸,气味咸温而涩,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枯经闭,又能制酸止胃痛。藘茹,即茜草,气味甘寒,止血止崩,和血通经。麻雀卵、鲍鱼属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能治血枯精亏诸证。民国张锡纯所设名方安冲汤、固冲汤就是肇源于此。
四、生铁洛饮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於陽也。
帝曰:陽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洛爲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素問·病能論》)
洛,通落。生铁落即锻铁时所见锤落之铁屑,其属金,性寒而重,故能坠热开结,平肝降痰,又能重镇心神,用治阳厥怒狂。历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癫痫、躁狂一类的神志病证中,如清·程钟龄之生铁落饮,用此药与胆南星、贝母、橘红、菖蒲、远志、茯神、天冬、麦冬等配伍。
五、泽泻饮
有病身熱解墯,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爲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風。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澤瀉、术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爲後飯。
(《素問·病能論》)
泽泻甘寒淡渗,能利水道,清湿热。白术苦温,能健脾燥湿止汗。麋衔即鹿衔草,性温平,补肾祛风湿,通络强筋骨,为治风湿之药。本方对湿热内蕴,汗出恶风,筋缓身重体倦之“酒风”,有一定的疗效。本方在服法方面提出了“为后饭”,是对服药时间的较早记载。《金匮要略》去麋衔,名泽泻饮,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
六、兰草汤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爲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爲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爲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素問·奇病論》)
兰草,又称香草,即今之佩兰,《本经》认为兰草功效能“祛秽浊,主利水道,杀蛊*”,可除腹中陈腐之气,故可治脾瘅口甘。兰草汤治疗脾瘅口甘,乃由数食肥甘厚味所致,脾气滞而不能输布津液,蓄积生湿化热,上泛于口,而见口甘之症。一味兰草,煎汤内服,可清化湿热,消胀除满。《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认为佩兰与泽兰同用,更有佳效。
七、左角发酒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内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髪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素問·繆刺論》)
头发烧制,烧炭存性,即血余炭,性味苦涩微温,能消瘀止血,利窍;酒性温热,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左角发酒对于突然气机逆乱,血瘀气阻所致之尸厥证,用之则通行经络,消瘀利窍,和畅气血,从而使经脉通,气血行,阴阳调和,神志清。后世临床多将血余炭用于各种出血类疾患,如《赤水玄珠》血余炭散,用此药配伍蒲*、生地、甘草,水煎服,用治血淋。
八、寒痹熨法
黃帝曰:刺寒痹内熱奈何?
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黃帝曰:藥熨奈何?
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乾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乾。乾,并用滓與綿絮,複布爲複巾,長六七尺,爲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内熱也。
(《靈樞·壽夭剛柔》)
寒痹熨法棉布浸药酒熨贴以治寒痹,是现存较早的外治方法。《五十二病方》中虽然记载了多种单味药热熨,但《内经》提出的寒痹熨法则是多味药配合组方,较之《五十二病方》有很大发展。方中蜀椒辛辣性热、干姜辛散温热、桂心温经散寒,再得酒力增强药劲。药汁浸渍于布袋,再借助桑枝炭火的热力,在针刺前后,熨贴患处,施行三十遍,则通行营卫,通阳发汗,对寒痹疼痛有一定的疗效。此方为后世痹证外治提供了范例,在继承以上疗法基础上,针对内外因,结合药物治疗,在祛风、散寒、除湿的同时,加入益气、活血、行血、化瘀、舒筋通络之品,如桑枝、桂枝、鸡血藤、当归、乳香、没药、赤芍、红花、地*等,配合药酒,疗效卓著。
九、马膏膏法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爲目上網,陽明爲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噉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爲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名曰季春痹也。
(《靈樞·經筋》)
马膏膏法是内外同治之法,用于治疗口眼?僻之病。明·李时珍认为其病机是“风中血脉也……寒则筋急而僻,热则筋缓而纵。”故治法宜“急者缓之,缓者急之。故用马膏之甘平柔缓,以摩其急,以润其痹,以通其血脉。用桂酒之辛热急束,以涂其缓,以和其荣卫,以通其经络。桑能治风痹,通节窍也。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故饮美酒,啖炙肉云。”即在拘急的一侧涂以马膏,滋养其筋;在弛缓的一侧涂白酒调和桂末,以温通经络。再用桑钩牵引,钩正其口角,并生桑炭火,温润颊部,起到热敷作用。在外治的同时,饮酒行气血,通经络,食炙肉补体虚,以达治愈的目的。本方可用治寒温不和,经络受邪的嘴颊?斜、口唇不正等证。
十、半夏秫米汤
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補其不足,寫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
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爲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爲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靈樞·邪客》)
半夏秫米汤是治疗不寐的方剂。半夏苦辛温,能和胃化痰而除满;秫米,甘而微寒,利肠胃而清郁热,能泄阳补阴,《本草纲目》谓其“大肠利阳不盛”,二药寒温配伍,可使卫气入于阴而失眠自愈。所谓流水千里,扬之万遍(甘澜水)性柔,也有交通阴阳的作用。此方临床可用于痰浊、食滞胃肠所导致的失眠、胸膈胀满。后世常用半夏与夏枯草配伍作为治疗失眠的对药,《冷庐医话》云:“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十一、豕膏
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爲膿,膿不寫,塞咽,半日死。其化爲膿者,寫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靈樞·癰疽》)
豕膏,即炼过滤净之猪脂油,性味甘微寒,无*,可滑利血脉,补虚润肺,入膏药主诸疮。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豕膏治病的记载。《千金要方》曾设猪膏酒用猪膏、姜汁煎汁加酒治肝劳虚寒。
十二、翘饮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爲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靈樞·癰疽》)
一说?,即菱角,《本草纲目》认为菱角可解丹石*、酒*、伤寒极热;翘,即连翘,善于清热解*,消肿散结。二者并用,辅以蒸气熏之,可以清热解*,使热*以汗而出,败疵得愈。一说?翘,即连翘。单用连翘一味,就可以治疗败疵。败疵,指胁痈。金·李杲曰:“胁者,肝之部也,如人多郁怒,故患此疮。”
十三、小金丹
小金丹方:辰沙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火二十斤煆之也;七日終,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干也。
(《素問遺篇·刺法論》)
本方中的辰砂、雄*、雌*、金箔辟瘟防疫常用药物,四味合用,可以镇心安神,辟秽解*,对于疫疠流行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内经》虽有疫病的相关论述,但到《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几部书才对疫病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清·周学海认为小金丹非《内经》原有,属后人伪托,其方应成于《诸病源候论》之后。本方的服食方也与道家的益气养生有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