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碗中药下肚,它是怎样赶跑疾病,调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m.360xh.com/xinwen/3260/56770.html

药能治病,这是从小就知道的事情,再后来又明白了,只有“用药对症”,治病才能又好又快。

治病的药物,目前是西药、中药并存。总体格局是西药唱主角,中药热度比不上西药,受众也比较少。在很多人印象里,西药抗病*、消炎症、救急症是首选,见效快,原因是西药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药,注重点对点解决病症;中药起效慢,讲辨证,重调理,药品来自于大自然,炮制方法独特,有不少药到病除的招数。

形象地说,如果药物是武器,病症是靶子,西药就是“牛仔的小枪”,枪响之后有没有中靶,一目了然;中药则是“侠客的钢针”,袖筒一把钢针密集射向目标,总有那么一些会打中靶子,甚至“团灭”目标。

那么,中药汤剂进入人体,它是如何起效果、灭病症的?又是如何扶正气、调脏腑的?里面的门道,很多人并不清楚。

中药治病的起效原则,是利用药性,包括寒、热、湿、凉这“四气”、酸、甘、苦、辛、咸这“五味”,以及综合运用中药归经、升降沉浮、配伍禁忌等。常见的“套路”有:

苦寒药物,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苦寒治湿热证;辛温解表药物,辛能解表,温能散寒,用辛温治外感风寒证,等等。还有以*攻*、阴中求阳、异病同治等治法。

中药治病,并不是像西药那般直接和病*、细菌“干架”、“掰手腕”,而是步步为营,做好5步,我们以泻下实证为例说说。

1、调中焦为先,中医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中焦对应的是脾、胃、肝、胆、小肠等脏腑,先升清降浊、重疏肝和胃,清要升,浊要降。升降失调则会引起病机,肝气和胃气要疏通,否则会肝胃失和。

如何调中焦?先调脾胃,脾升清,胃降浊。脾是后天之本,对症用*芪、白术、柴胡、升麻、桔梗、各种参类等,抽取一至几个最合适的选手,在精不在多。胃则是开胃气,如陈皮、竹茹、枳实、焦三仙等,但少用过燥的中药,如半夏、大枣等,并注意配伍。对于肝和胃,以疏肝和胃作为方法,针对病症灵活选用逍遥散、四逆散的组方,灵活加减。

调中焦是重中之重,可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药物配伍是重中之重,药物选不对,治病效果有云泥之别。学会辨证后,往往药到病除。

2、会用引经药,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使”就是“引经报使”的药引,如同西药中的靶向药一般,把中药有效成分精准引到病灶,引经药有两大类:

一是区分部位的药引,如实证中,对上身的部位,药引用小量;对下面的部位,药引用足量。

二是区分脏腑的药引,调中焦各脏腑,实证入脾用干姜,入肝用薄荷,等等。

3、疏通为重任,中医治病,讲究宜疏不宜堵,对于实证、泻下,有4个招数:

一是温药疏通,如选用桂枝是好手。

二是理气药疏通,如柴胡、郁金等。

三是活血药疏通,如当归、泽兰等。

四是通窍药疏通,如川芎、菖蒲等。

4、引邪出体外,实邪在体内,生乱、致病,疏通后排出体外,病症就好了,但一定要防止用药过猛,伤人体正气,出现新的问题。

一是发汗引邪,注意是小汗,忌大汗淋漓,防止过多伤阳气和脾胃,用药多见桔梗、防风等。

二是排便引邪,注意是缓排不是急泻,不能急泻,否则伤正气,用药有当归、草决明、瓜蒌等。

三是凉血引邪,用药有生地、栀子等。

四是利尿引邪,用药有冬瓜仁、薏苡仁、车前草等。

这四种引邪方法,要么单用,要么两种以上合用,但注意以缓制胜,不能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

5、病好就停药,实证泻下的问题,通常数剂一调,病情缓解,身体恢复正常就要停药,中药汤剂不能长期喝,特别是有附子、半夏、龙胆草、肉桂等药材时,注意“中病即止”。

有经验的中医,开出的方剂通常是药材种类不在多、够用就行。一个方剂动不动二、三十多味药材,既不便宜,而且增大了诸药之间可能出现反作用的几率,结果病未治好,又引发新问题。而且,哪怕药材数量很少的方剂,里面很可能有反佐:即防止某一味药寒性、热性过头,寒性的加一些温药在里面,热性的用一些凉药在里面。

是药三分*,中药也是治病的良药,可防病、祛病、强身,综合调理,从整体上解决问题,但所有的用药,都要遵医嘱,不可自以为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