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代强文露敏
最近,随着“加拿大一枝黄花”
登上热搜,
外来入侵物种引发广泛
什么是外来入侵物种,
它们是怎么入侵的,
四川有哪些入侵物种,
带来了什么危害,
如何防控?
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
林草、农业等方面专家,
做了一个盘点。
外来入侵物种是咋个进来的?
什么是外来入侵物种?
根据定义,是指原本那些不属于某生态系统的物种,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被引入,造成对入侵地生态环境、农林业发展和人类健康危害的物种。专家介绍,外来入侵生物主要有三种引入方式:有意引入、无意引入和自然传入。
有意引入
作为蔬菜引入:尾穗苋、苋、茼蒿等;
作为药用植物引入:水飞蓟、洋金花、假酸浆等;
作为观赏植物引入:胜红蓟、万寿菊、孔雀草等;
作为养殖物种引入:牛蛙、福寿螺等;
作为改善环境物种引入:大米草等;
作为草坪草引入:地毯草等;
作为牧草引入:扁穗雀麦、皱稃草等。
无意引入
随农产品引入:例如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是随虾种引种带入,黄花刺茄通过混杂在粮食中引入等;
随植物引入:如锈色棕榈象,椰心叶甲随棕树带入;
随包装物引入:例如热带火蚁是随进境货物和包装箱引入,红火蚁是随进口集装箱箱体或货物包装中黏附有蚁巢的土壤引入,还有美国白蛾,松材线虫;
随旅游引入:例如地中海实蝇、桔小实蝇等由入境人员携带的水果传入。
自然传入
通过风力、水流、气流、物种迁徙等非人为因素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例如紫茎泽兰、银合欢木虱、桉树枝瘿姬小蜂、麝鼠等。
外来入侵物种带来什么危害?
我国的外来入侵物种都来自哪里呢?专家介绍,最多的种类来自北美洲。有统计显示,72.5%的入侵物种首次发现地点为沿海和边疆地区。对外开放口岸附近的入侵物种首发概率是其它地区的5-6倍。50%以上的首次发现地点在距离口岸、海岸和便捷25公里以内。
据最新统计,四川发生的主要外来入侵物种中,有昆虫17种、动物3种、病害5种、植物23种。
“外来入侵物种原本不属于被入侵地,势必带来一些影响。”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总站专家表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相利用,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生物引入后,因为新的环境中没有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导致其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物入侵,常被形容为“生态爆炸”,即一个物种突然数量激增,像爆炸一样快速占据了新的空间和新的食物,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物种灭绝,毁灭农林生产,危害人类健康,影响国际贸易,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四川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
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能分泌化学物质杀死本地植物,竞争营养。主要分布于攀枝花、凉山、雅安、甘孜、乐山、宜宾、泸州、自贡、内江等地,大约以每年10-30公里的速度向北和向东扩散。
草地贪夜蛾,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寄主包括玉米、水稻等谷类粮食作物在内余种植物。
松材线虫病,松树一旦感病后40天即可死亡,松林感病后3—5年即可毁灭,是松树的“癌症”和“禽流感”,属于重大植物疫病疫情,尚无有效的药物可治。
红火蚁,原产于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不仅危害植物,还会叮咬人或动物,造成灼伤疼痛甚至休克和死亡。
锈色棕榈象,主要危害棕榈科的加拿利海枣,年首次在成都市发现,目前已扩散至成都、眉山、遂宁、绵阳、乐山、南充、凉山等地。
松疱锈病,世界有名的危害松树枝干的危险性病害,主要分布在绵阳、广元、巴中、凉山、雅安、阿坝、甘孜等地。
福寿螺,主要危害水稻,也啃食莲藕、茭白、菱角、芡实等众多农作物。其体内携带大量广州管圆线虫,人们食用后极易感染这些线虫并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引起人体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
大薸,俗名水白菜、多年生浮水草本植物,雌雄同株,繁殖迅速,是农业环保的头号天敌,被列入我国种最危险入侵物种名单,原产地巴西。
还有空心莲子草、水葫芦、三裂叶豚草……
当前,四川还面临一批潜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比如美国白蛾,目前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辽宁、上海、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共11个省市出现。又比如微甘菊,已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云南,被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如何防控外来入侵物种?
从国家到地方,历来非常重视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对付外来入侵物种,专家表示,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要、监管为重”的原则。一要控制增量,早发现、早报告、早除治、早拨除。二要消减存量,控制一批、压缩一批、拨除一批。
下一步,农业、林业、海关用三年时间在农业、森林、草原、湿地、口岸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摸清其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根据入侵危险等级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布设监测站点,开展常态化监测。
我省将重点抓好松材线虫、红火蚁、草地贪夜蛾、紫茎泽兰等重大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攻坚行动等重点治理工程,坚持分区分级,实施精准治理,推进城乡绿化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治理。
当然,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科普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也不可少。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