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到的这个菜可谓是见诸各大历史名著最多的一种菜,最出名的当属《西游记》,在书中第八十六回:说到唐僧师徒在一个樵夫家里吃饭时场景,其中就提到“烂煮马蓝(兰)头,白汋狗脚迹。”文中提到的马兰头在南方民间叫鸡儿肠,四川叫泥鳅串,还有竹节草、马兰菊、紫菊、红梗菜、鱼鳅串、马兰青、路边菊等俗名。清人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中称马兰“蔬中佳品,诸病可餐”,明人赵楷著的《百草镜》也说:“马兰气香,可作蔬。”因其头茎嫩叶肥,味道清香可口,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是江、浙、沪一带居民普遍食用的野生蔬菜。
马兰头叶疏齿或羽裂,叶脉通常离基3出,表面粗糙,两面有短毛,开淡紫色小花,野生多见于沟边路旁、潮湿洼地,菊科植物,茎直立,有青梗与红梗两类。春天摘其嫩茎叶作蔬菜称马兰头。
马兰头,对光照要求不严,在32℃高温下能正常生长,在-10℃以下能安全越冬,当地温回升到10~12℃,气温在10~15℃时,嫩叶嫩茎就开始迅速生长。种子发芽温度在20℃左右,嫩叶嫩茎的采收期主要集中在3~4月份。
而从古人的诗词文章中,马兰却有着不好的名声,西东方朔为屈原抱不平,作《七谏·怨世》诗,其中写到“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蓬艾亲人御于床第兮,马兰踸踔而日加。”把蓬蒿、艾草、马兰都喻为小人。唐代陈藏器在其著作《本草拾遗》中写道“马兰生泽旁,楚辞以恶草喻恶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为其正名,写道,“马兰,湖泽卑湿处甚多,二月生苗,赤茎白根,长叶有刻齿状,似泽兰,但不香尔。南人多采晒干为蔬及馒馅。入夏高二三尺,开紫花,花罢有细子。楚辞无马兰之名,陈氏指为恶草,何据?”
但马兰头作为与荠菜齐名的野菜,以适应性广、抗寒耐热力强,在大江南北均能见到其身影,更是城乡居民当下熟悉爱吃的野菜,更因其好管理、产量高、经济效益高,近几年更是成了菜农种植的大宗蔬菜,在稀罕时能卖到十几块一斤。
下面介绍马兰头种植方法马兰头栽培技术。
播种与分根繁殖。播种前施入适量的有机肥作基肥,在立春后播种,采用撒播,种子应撒播均匀,不宜过密。生产上多采用分根繁殖。整地并筑成深沟高畦,畦宽~公分,在畦面上横开浅沟,沟距20~30公分,沟深15公分左右。入冬前,挖掘马兰头根,将根切小段平铺在沟底,覆土后稍踏实,浇透水,5~7天即可成活。
田间管理。基肥,每亩施有机肥公斤、复合肥50公斤。若采用播种方式,播后15天左右出苗,其间如遇干旱,须经常喷水,保持畦面湿润,直至出苗。分根繁殖的,视土壤墒情,及时浇水、追肥。幼苗2~3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追肥,第二次追肥宜在采收前1周进行,之后每采收1次,追肥1次。施肥量不宜过大,以速效氮肥为主,配施磷、钾肥。
采收。马兰头在出苗后30~40天即可采摘幼苗,马兰头植株幼嫩,采收时要摘大留小。成丛生长的可用刀割,留茬3~5公分;如有新芽长出,即留3~4片叶摘尖。如采用大棚栽培,马兰头生长迅速,每年可采收4~6次,每次每亩可采收~公斤。
而说到如何食用马兰头,我们先来看看两位古人中的顶级吃家。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写道:“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汪曾祺描写其祖母做马兰头的场景,“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兰头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她是吃长斋的,这种包子只有她一个人吃。我有时从她的盘子里拿一个,蘸了香油吃,挺香。”